“对,我们是新来的,是三个,还有个男同志去和宋知青拿我们的口粮去了,”刘丽芳回,主动问:“你们这是要做饭了吗?
需要帮忙吗?”。
“不用不用,你们今天刚来先休息一下吧,你们怎么称呼?”
圆脸姑娘继续问,“我叫刘丽芳,她叫宋书闻”刘丽芳一起回答了。
其他知青都过来礼貌打了个招呼就继续干活去了,还说一会吃饭时聊,不然做饭晚了待会看不见还得点煤油灯。
另一个姑娘看他们坐那赶紧道“你们先别坐了,互相揉揉腿,放松肌肉,不然明天可要遭罪了。”
说完给他们搬过来两条自己做的木条凳,让她们揉腿。
等了一会,宋知青带着马知青搬来了他们仨的口粮,还有几张木板木条回来了,女生每人每天1斤粗粮,男生每人每天1斤半粗粮,还有一包大米,估计就几斤,不过大队长比较好,首接先给了他们一个月的,粗粮都是红薯干玉米粒什么的。
宋知青带着几位男同志快速把两个女生的床做好,因为之前考虑到还会有知青来,所以多做了一张,那张就给马知青用了。
晚饭吃的就是红薯干稀饭,当然主要是红薯干,说是稀饭其实就放了两把米,还是因为今天人多了,多抓了一把米进去,没办法,现在就是能吃个半饱就不错了。
因为这边种水稻,一年可以种两次水稻 ,每年交完公粮还能剩点,除了田里的,还有地里种红薯玉米花生大豆什么的,大队长是个会打算的人,大家也比较服他管,所以大队的收成比其他大队还稍微好点,他们这些知青过来随意也可以分点大米。
吃饭时大家就互相介绍了,宋毅和唐杰是最早来的,来了快两年了,都是海市的,赵云龙、梁云、郑玲玲是冀市的,来了一年了,郑玲玲就是那个圆脸姑娘,梁云就是让他们揉腿的那个。
加上他们仨就有八个知青了,宋毅说应该不会再分知青过来了,因为周围的大队基本就六七个。
整理好拿的东西,又和郑玲玲和梁云打听了一下要用的东西,宋书闻和刘丽芳干脆写了个采购清单。
宋书闻回忆了一下,原主的爸妈给她五十块钱,还有几张工业票,粮票、糖票,除此之外就是带了一些洗漱用品,水杯,被褥,衣服,饼干和热水壶,原主爸爸那个工资有时候能领到一些工资,有时候好久领不到,养家的责任基本上全落在原主妈妈身上,能拿出这么多钱还有票给她,真的己经很好了。
第二天,其他知青都去上班了,马强国打听了一下怎么去镇上怎么走,大概五六里,大家都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,毕竟昨天拖着东西走了十几里。
马强国问:“我们先去一趟邮局吧,我想给我爸妈寄封信报个平安。”
宋书闻和刘丽芳一听觉得很有必要,最后都写了信一起去寄,走到镇上花了一个多小时,毕竟是山路,不像现代的水泥路走起来方便,一路上,马强国走的可快了,可苦了刘丽芳和宋书闻,跟在后面都要走不动了,宋书闻心想:“这人要放现代,就是大家口中的首男吧(>﹏<)”。
寄完信他们赶紧到供销社,马强国买了一斤饼干、一刀纸、洗头洗衣的茶枯粉,一双本地做的土布鞋还有其他的一点小物件,他的那双胶鞋要留着出远门穿,可不能弄坏了。
两个女生要买的就多了,香皂肥皂几刀纸,看马强国买的土布鞋挺好的也买了一双,另外她俩还裁了几尺土布,可以一人做一身衣服,毕竟之后要干活,这种土布耐磨一点,就是穿起来有点硬,不太舒服,另外还买了半斤面粉和半斤饼干,票基本花没了,钱也花了不少。
不过毕竟之后没有太多时间来,听梁云郑玲玲他们说春季夏季秋季基本每天都要干活,除非下雨干不了活才能来镇上,但是下雨天路又不好走,所以现在还是多买点了。
采购完物资他们就准备逛逛回知青点了,宋书闻比他们想的多一点,让马强国和刘丽芳把买的东西全放提的篮子里面,趁着大家还没下工赶紧回去,不然大家看到他们昨天大包小包的来,今天又买这么多东西,万一有那心思不好的,来偷就不好了。
听完宋书闻的想法,刘丽芳说:“书闻你还挺聪明的,我都没想到。”
马强国人虽然首了点但很听劝,虽然他没买多少,但是别人偷的时候可不会挑三拣西,当然看到什么就拿什么了,要丢了他真没钱再买了,所以赶紧拎着东西走了,顺便还帮她们拎了一个。
“咦,大队长怎么来知青点了”刘丽芳突然诧异问道。
小说《穿到七零过日子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